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
亲,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
晁错削藩.

公元前156年,汉文帝逝世,其太子刘启继位,史称汉景帝。在文帝统治时期,晁错以其卓越的治国智慧和才干赢得了广泛赞誉,身为太子刘启的导师,被誉为“智囊”。景帝登基后,任命晁错为内史,并经常与他探讨国家政务。晁错对匈奴的社会结构及其军事战略有深入了解,提出了诸多有价值的军事建议,并从秦朝覆亡的历史教训中提炼出诸多有利于国家民生的政策,同时还极力倡导农耕发展,提升社会生产力。

景帝时常单独与晁错密议国事,晁错提出的许多政策建议都得到了景帝的采纳,虽然晁错当时官职仅为内史,却深受景帝信任,影响力甚至超越了九卿。丞相申屠嘉对此颇感不满,却一时无法找到方法将晁错排除在景帝决策之外,只能静待时机。后来,申屠嘉得知晁错计划在其官邸南面新开一门,以便出入方便,但这需打破太上庙(刘邦父亲的庙宇)外围的墙体。申屠嘉认为这是一个打击晁错的好机会,打算借此向皇帝告状,欲治晁错死罪。晁错得知此事后,迅速向景帝陈明情况,指出此举只是在庙宇外围开新门,并未触及太上庙本身的墙体。景帝听后认为晁错无过错,申屠嘉的企图未能得逞,深感失望和羞辱,不久便因抑郁病逝。

公元前155年,景帝任命御史大夫陶青为丞相,同时擢升晁错为御史大夫。晁错履新后的首要举措,便是向景帝提议削弱诸侯势力。

早在文帝时期,晁错就多次向文帝提出削藩的建议,尽管文帝对晁错的才能十分赞赏,但在处理诸侯王问题上并未采纳其意见,然而太子刘启(即景帝)对此持赞同态度,而朝中大臣则多与文帝看法一致。另一位官员贾谊也曾提出过类似削藩的构想,主张分割诸侯王的土地,使其子嗣各自为王,从而分散诸侯的力量。尽管文帝采纳了贾谊的部分建议,但诸侯王对此强烈不满,且大臣中也存在争议,诸侯与朝廷间的矛盾并未真正解决。

晁错向景帝详细阐述了削藩的紧迫性和必要性。鉴于汉高祖时期对同姓宗族大规模封王,使得某些诸侯国如齐、楚、吴等占据了汉朝疆域的大半江山,一旦他们叛乱,将对朝廷构成巨大威胁。晁错主张对于犯罪的诸侯王,应采取削地的方式予以惩戒,逐步缩小其封地范围,被削之地由朝廷收回管理。其中,吴王刘濞因其庞大的实力和潜在的反叛风险最为突出。早在文帝时期,刘濞的儿子因与太子刘启下棋冲突,不幸被太子误杀,刘濞因此怀恨在心,长期称病不去长安朝见,实则违背了法规。虽然文帝出于同情,仅仅对刘濞做出象征性的处罚,
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